原标题:以集群聚势 以园区聚能——云南做强做优做大园区经济一线观察之一
近年来,我省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园区经济为牵引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发展,不断完善政策举措,着力提升园区能级,推动产业集群加速崛起。2024年,全省89个开发区以约1%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超20%的GDP和近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正成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面对新一轮的改革优化,今年6月召开的全省园区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园区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园区经济,为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劲动力。
连日来,记者来到6个州(市),走进10个不同产业园区的生产一线,实地探访我省园区在转型升级中的鲜活动态。从“滇中钛谷”到“绿色铝谷”,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和产业发展聚集区的功能正逐步提升,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重要增长极。
串珠成链 聚链成势
在云南富宁产业园区,一条“阳极炭素—电解铝—精深加工—再生铝”一体化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清晰可见。满载900多摄氏度铝水的专用运输车正从云南神火电解铝车间源源不断发出,开往周边下游企业,经过精准高效的熔炼、铸轧等一系列工序,转化为铝圆片、铝板带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往国内外市场。
以链主企业云南神火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神火”)为核心,11家涉铝上下游及配套企业围绕周围。“自落地云南以来,园区与我们联合开展精准招商,吸引了一批精深加工与装备制造企业入驻,覆盖上游采选、铝材加工、铝合金及再生铝等四大板块,产业链条日趋完善,集群效应持续增强。”云南神火铝业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孟夏告诉记者。以云南神火90万吨电解铝项目为依托,富宁产业园持续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持续释放出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该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9.15亿元,同比增长54.5%。
在云南,“一个产业园就是一条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发展理念,正在多个领域落地生根。在云南新平产业园区,新平凯创矿业、云南正大钢管、神龙镀锌板等上下游企业与链主企业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比邻而居,形成紧密联动的产业生态。“仙福钢铁提供的热轧卷质量可靠,极大降低了我们的生产成本,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待全面达产后,公司每年从园区钢铁企业采购的原材料将达200万吨。”云南正大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宗介绍。目前,该公司260万吨焊接钢管项目(一期)中的高频焊管圆管和镀锌圆管生产线已顺利投产,凭借园区毗邻中老铁路的区位优势,云南正大钢管正积极谋划开拓东南亚市场,进一步拓宽产业布局。
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云南诸多园区正逐步摒弃以往“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粗放招商模式,转向以精准的“链式思维”重塑产业逻辑,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和链条延伸,打造产业集群新高地。钢铁、绿色铝、钒钛、铜等资源型产业链迅速成长,“绿电+先进制造业”融合持续深化,为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串珠成链,聚链成势。通过系统分析各园区资源特点,我省近年来正通过深入实施主导产业提升行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与产业规划,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已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9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打造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持续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和整体竞争力。园区完善的产业生态和高效协同机制,让企业在全产业链上形成了彼此依存、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选准赛道 深耕细作
弥渡产业园区现代化厂房林立,生产线高速运转。从一次性手术用品到价值百万的CT机、PET机,从用于中医针灸的水滤红外辐射照装置,到老年慢病康复理疗设备——“医疗器械大健康”与“美丽大健康”已成为这里鲜明的发展标签,一条涵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和高端先进制造的产业链正清晰成形。
“园区始终坚持锚定数字健康产业为主攻方向,坚决避免同质化竞争,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全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数字健康产业集群。”弥渡县委书记、弥渡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舒进介绍,目前,园区以国药集团为龙头的医疗器械集群、西部健康谷为核心的大健康集群、持正科技引领的乳胶集群,以及上海龙之吟领衔的大理智算园正加速汇聚,成功开辟出全省唯一的医疗器械与数字健康新赛道。
“摒弃简单的规模扩张与产业堆砌,各个园区立足实际,找准着力点、明确主攻方向。”和弥渡产业园区一样,云南越来越多园区正告别粗放式增长模式,转向因地制宜、目标明确地布局重点产业,从招商引资到项目落地,全过程紧扣特色产业,并利用优势产业的集聚吸引高端人才、前沿技术与研发平台不断汇入,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园区重点聚焦有色金属及新材料、消费电子及零部件、‘保税+’贸易三大主导产业,持续在特色领域精耕细作,通过构建特色产业生态圈,有效推动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显著的集群规模优势。”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经济发展局局长胡永建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培育,“两区”已汇聚云锡集团、云铝润鑫等55户规模以上创新型工业企业,覆盖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园区处工作人员介绍,为进一步支持园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我省正优化调整园区规划布局,放大规模协同效应、提高产业综合效益,鼓励各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垂直整合和关联产业优化整合,推动产业集聚、集链成群。
随着新一轮优化整合,全省园区数量由89个调整为122个,去年17个国家级开发区和7个省级重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开发区比重达52.67%,国家级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4%,成为推动全省园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红塔产业园区数控机床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滇中稀贵金属集群更成功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昆明高新区、安宁高新区、砚山产业园等重点园区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定位愈发清晰、配套日趋完善,园区逐步释放出强大的磁吸效应。一批批特色企业精准落地,推动园区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记者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