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网评论员:在加强民生建设上多办实事

发布日期:2025-03-28 10:34:25 作者: 来源:求是网
【字体: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深入交流,关心社区里的“一老一小”,关注民生福祉的一点一滴,谆谆叮嘱:“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目前,我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近10万家,2024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9%,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参保群众2.38亿人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7亿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公租房等开工建设和筹集180万套(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305.2万人……这些亮眼数字背后,彰显着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的持续用力,折射出亿万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现在办老年食堂比较普遍,但这件事情不能太搞福利主义,否则坚持不下去”;“根据人口结构和办园质量,现在的托幼服务,有的地区还有‘不足’或‘过剩’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江苏代表团的代表们交流时,分析当前养老、托幼等民生服务面临的问题,强调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困难群体、一些需要政府保障的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不尽完善,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够匹配,相关民生保障政策覆盖面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扩大。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实事。

民心所盼即施政所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并在教育、住房、就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和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报告中的这些数字,饱含着对人民福祉的深切考量,昭示着进一步加强民生建设的坚定决心。

春意渐浓,民生向暖。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努力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定能让这美景越来越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