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经济大省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提出明确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泽东同志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强调:“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强调:“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坚实基础和目标任务,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思想的伟力,映射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万千气象中。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万美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行列,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实际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3年的2.39下降至2024年的2.34;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力量持续增强,等等。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经济大省理应作示范。目前,我国地区生产总值前10位的经济大省已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0%以上,前10位工业大省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前10位外贸进出口大省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先行先试、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探路的使命。2022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会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两区一县政府,公布跨省域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从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到跨省域协同推进共同富裕,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共富工坊”、“非遗工坊”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各省广泛推行,“山海协作”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医共体”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新时代,经济大省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深入探索,勇挑大梁,成效显著。
走好共同富裕之路,要坚定也要清醒。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些都对经济大省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大省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连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安排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贯彻落实。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特别是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勇作示范向前进,共同富裕写华章。沿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人间正道,经济大省信心满怀、勇毅前行,一定能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实现共建共享共富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