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文旅产品 提升游客体验——云南多部门做好“五一”假期服务保障工作

发布日期:2024-04-29 11:42:25 作者: 来源:云南网
【字体:

“五一”假期将至,为迎接八方来客,我省多部门提前部署,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保障交通出行等举措,努力提升游客体验。

交通运输部门

备战出行高峰

4月28日,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召开的“五一”期间综合运力组织协调会上获悉,我省各级交通部门积极统筹做好假期综合运输工作,多举措保障“五一”假期群众出行安全有序。

据预测,“五一”假期,道路运输预计发送旅客355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71万人次。客流高峰在4月30日,预计发送旅客接近80万人次。道路运输预计投入车辆16万辆,运力供给充足。铁路运输期限为4月29日至5月6日共8天,国铁昆明局预计发送旅客将达312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量将高达39万人次,同比增长4.3%。航空方面,“五一”假期出游需求旺盛,整体机票预订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云南机场集团“五一”假期航班运输预计起降航班7825架次,日均1565架次,旅客吞吐量101万人次,日均20万人次。昆明机场航班运输起降航班4772架次,日均954架次,旅客吞吐量66万次,日均13万人次。

为应对客流高峰,我省各级交通部门科学安排运力供给,细化实化服务举措,确保群众平安便捷温馨出行。国铁昆明局实施精准调度,实行“一日一图”。在高峰期间,日均开行旅客列车将达到471列,较日常增开旅客列车100列;日均重联动车145列,增开跨铁路局长途旅客列车14列。针对中短途客流集中的方向,均保持高峰运行图,高峰期安排开行昆明至大理动车组列车90列、昆明至丽江18列、昆明至西双版纳57列、昆明至香格里拉14列;中老铁路国内段每日计划开行动车80列以上,国外段每日开行14列,预计全线单日发送旅客达到10万人次。

昆明地铁制定专项保障方案,延长运营时间,多条线路末班车延后至次日凌晨。4月30日、5月5日两天,昆明地铁将延后末班车时间,加开多趟列车,保障夜间抵昆旅客的顺利出行。地铁1、2号线首期昆明南火车站末班车延后至23时45分,从23时05分开始,按20分钟行车间隔延时加开3列载客列车开往北部汽车客运站。昆明火车站末班车延后至次日0时27分。地铁6号线机场中心站末班车延后至次日1时30分,从23时30分开始,按30分钟行车间隔延时加开5列载客列车开往塘子巷站。

昆明机场全面梳理过夜旅客需求,完善现场服务设施,紧急调配36个休息沙发椅,补充投放到B3层旅客集中过夜休息区供旅客使用。为了让旅客尽享便利,在22时至次日2时30分开放H11、13、15值机柜台及17号安检通道,为过夜旅客提供提前办理值机、行李托运、过安检候机服务,并提供24小时问询服务。

商务部门

推出促消费活动

记者4月26日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五一”假期前后,省商务厅将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立足云南特色资源禀赋,开展“商业+文旅+体育”融合的系列促消费活动,努力推动旅游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重点将开展10项活动,分别为“中华美食荟·好味云南—‘名名喜欢你’”云南名菜名小吃美食节、第六届“双品网购节”、家电家居以旧换新活动、“一路油惠”成品油促消费活动、厨卫家居换新季、“连锁惠民节”、“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大家”系列活动、探险旅游发展系列活动、“跟着赛事去旅行”商旅文体融合促消费活动、支付惠民活动。

此外,全省各州(市)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昆明市举办“美好生活 家电换‘智’”活动,玉溪市举办玉昆足球过“足”瘾商体融合系列促销活动,大理白族自治州举办全国新能源汽车下乡(大理站)暨大理州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办夏季家电家具以旧换新主题系列活动,迪庆藏族自治州举办“活力山水·2024香格里拉户外行”活动。

市场监管部门

保障饮食安全

“五一”假期临近,群众出行、娱乐、聚餐等活动增多,食品安全风险上升。为预防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五一”小长假饮食安全提示。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选购食品应选择证照齐全、管理规范的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等场所,注意选购新鲜食物,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菌、野菜和未经检验检疫的畜、禽产品。选购预包装食品应认真查看食品标签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生产厂家等,并留意包装是否完整、有无胀袋、发霉等现象,不购买“三无”食品。订购外卖时,要选择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入网商家,并注意查看商家照片,尽量选择口碑和卫生条件好的商家订餐,收到外卖食品要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完整、食物是否受到污染。

同时,家庭烹饪也要有讲究,食品储存要留心。外出用餐需谨慎,选择菜品要节约,科学点餐、理性消费,做到“人走桌清”,自觉践行“光盘行动”,拒绝餐饮浪费,同时保留好消费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或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或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等情况,随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电话。

记者 李承韩 韩成圆 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