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出手逆转人身险利差损风险 3.5%预定利率产品下架引发销售热

发布日期:2023-05-31 11:37:42 作者: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字体:

“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赶快搭上3.5%利率这班车吧,这样的产品很快就没有了!”近段时间,由于市场传出3.5%预定利率寿险产品即将下架的消息,一些保险公司代理人抓住最后的窗口期。“最近卖的产品基本都是预定利率为3.5%的增额终身寿险,很多客户都趁着停售前买入。”保险代理人王燕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每天能接到二三十个客户的咨询电话,周末都没有休息时间了。”

据媒体报道,近期监管部门召集相关保险公司开会,主要内容是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寿险公司控制利差损,调整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据透露,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将从3.5%降到3.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国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内,不会导致保险产品价格上涨,只与预定利率高于3%的产品有直接关系。从中长期来看,将会抑制保险产品的‘价格战’,从而迫使保险公司向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方向转变。”

降低人身险公司负债成本

实际上,这并非监管部门首次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一次调整是在2019年,预定利率上限从4.025%下调至3.5%,引发了一波年金险的销售热潮。

“预定利率下调将会对保险产品的保证收益率带来一定影响,但对不同的保险产品影响程度不一样。”东吴证券分析团队测算了预定利率从3.5%分别下调到3.25%、3.0%和2.75%这三种情况后发现,预定利率越低,毛保费上涨幅度越大。当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0%后,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和健康险毛保费涨幅分别为18.4%、19.5%、3.5%、7.5%和16.4%。

也就是说,监管部门窗口指导对于储蓄性质较强、期限较长的保险产品,如增额终身寿险、年金保险等影响相对较大;对于纯保障型的长期保险产品,如定期寿险、重疾险等影响相对较小;对于期限较短的产品,如医疗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几乎没有影响。

原银保监会披露的2022年四季度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显示,截至当期,人身险公司的年化财务收益率为3.85%、年化综合收益率为1.83%。而人身险公司对长期投资收益率的精算假设普遍为5%以上。利差损背后的原因,是人身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错配。

从行业数据来看,我国人身险公司的资产久期普遍小于负债久期,“长钱短配”比较普遍。去年11月,原银保监会在通报人身险产品问题时指出,随着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受到市场关注,个别公司激进经营,行业恶性竞争现象有所抬头。

多位被采访的专家表示,在长端利率趋势性下行背景下,通过调整预定利率降低刚性负债成本是大势所趋。

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经营

在部分产品预定利率下调的背景下,寿险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降低产品预定利率有助于行业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在行业专家看来,随着预定利率下降,保险产品趋同化现象可能减少,各家保险公司都要寻找核心竞争优势,从单纯以产品为核心,转向挖掘在渠道、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招商证券非银团队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保险产品刚兑特性在市场的稀缺性正在逐步显现,储蓄类产品需求持续存在。此次产品定价利率下调有助于保险公司化解长期利差损风险,改善经营质量,维护行业稳健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保险业发展好于预期,原保费收入1.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一季度保险资金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24%,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谈及下半年保险市场的发展,一家大型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持乐观态度,认为下半年将会有积极信号显现。资本市场方面,下半年的行情可能会好于上半年,保险可投资资金去年末已达到25万亿元,加之近期上市险企股价有所提振,给保险业利润带来正向支持。经营方面,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定价利率下调后,保险产品依然具有竞争力。随着负债成本下降,或将促使保险公司从原来的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经营。

中国人寿副总裁詹忠前不久在中国寿险业峰会2023暨人身险专委会工作会议上表示,险企应当坚持回归保障本源,提升利率不敏感型产品占比,特别是加大差异化、精细化的健康养老产品销售力度,形成保险业独特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