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云南省经济总量有望实现新突破,GDP预计达到3万亿元左右。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省GDP分别于2012年迈上1万亿元台阶、2018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今年预计达到3万亿元左右,这是我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集中体现。
行至年尾,回望全年。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多重困难压力,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三个定位”战略方向,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壮大“三大经济”,不断推进“六化”进程,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结构调整优化加快,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奋力交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合格答卷。
客观分析我省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既要看“形”,更要看“势”,“形”是当前,“势”是长远。一季度开局平稳,二季度总体向好,三季度承压而上,四季度全力冲刺。“形”显恢复之态,“势”有向好支撑,云南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牢固。
“稳”的基础不断加固
稳是大局和基础。今年以来,全省经济经受住了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验证了我省经济的强大韧性。
省委、省政府科学研判,谋划部署出台一系列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组合拳,着力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4%,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汇聚,经济竞争力持续提升。
面对极端干旱天气影响,我省及早加强研判调度,发挥电力工作专班作用,统筹抓好电煤保供、水电蓄能、电源建设、西电东送等,前三季度,火电和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0%,最大限度实现了能源安全与经济增长“双保双赢”。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各项债务有序化解。为企业注入源头活水,让各地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抓实农业生产,云南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均实现增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土特产”缔造大产业,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夯实了基础。
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取得积极成效,产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
以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品牌为抓手,全省旅游从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变。1—11月,全省共接待游客9.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分别是2019年的130%、127%。
随着各项促消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升级类、出行类商品销售活跃,线上消费增势良好,餐饮消费高速增长,全省市场消费持续回暖。1—10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错月指标)2543.68亿元,同比增长20.4%,1—11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475.06亿元,同比增长7%。
高位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93元、增长7.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增速排第8,比上年上升1个位次。
总体来看,我省经济发展平稳,持续复苏回升的趋势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聚,有利条件正加快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
“新”的动能持续涌现
找准比较优势,锚定发展着力点。今年以来,我省上下鼓足干劲,全力以赴拼经济,把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作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三大经济”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绿色能源产业蓬勃兴旺、旅游市场强劲复苏、重点工业产业快速增长;全省口岸通关稳步恢复、通关效率不断提升,口岸贸易量值稳步攀升;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持续优化,串珠成链聚合产业集群,沿边产业园区和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加快,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口岸优势推动产业发展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
举其所长,则事无不成。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我省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继续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延链补链强链,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挺进工业转型升级新赛道。
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韧性强的新产业崭露头角。隆基、通威、晶澳、宇泽、晶科、阳光……一大批光伏行业领军企业在云南加快落地,“光伏之都”已具雏形。中铝集团、山东魏桥、河南神火、今飞轮毂……铝产业龙头集聚云南发展,“中国绿色铝谷”正在崛起。
1—11月,全省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0.6%。其中,农业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工业投资增长20.6%,高于全国11.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28.3%。产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的主引擎,靠房地产和综合交通支撑经济增长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一大批产业项目接续落地,云南工业投资连续6个季度实现30%以上的高速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连续16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总量近4年跨越3个千亿台阶。
从宏观表现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正释放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1—10月,全省电子行业同比增长32.2%,连续16个月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9.1%,第四大支柱行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这充分表明我省产业转型提速、新动能加速成长,实体经济抵御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的能力更强。
12月18日,云南新能源日发电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056亿千瓦时,占全省当日系统发电量的36.9%。截至12月16日,云南提前完成2023年集中式新能源新增并网1500万千瓦的目标,全省统调新能源总装机突破2900万千瓦。
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比重逐步提高,未来绿色低碳相关的产业链有望维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驱动工业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科技创新是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引擎。云南向“新”出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新业态,壮大经济增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先发优势,持续培育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新活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mRNA疫苗产业化技术全国领先;重组蛋白疫苗产业化技术、病毒样颗粒组装技术走在全国前列;来思尔乳业建成国内首家企业益生菌菌种资源库;贵研铂业高端集成电路用新型高纯金蒸镀材料等一批技术产品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为我省催生新质生产力。
聚焦实体经济,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弱项,云南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龙头力量带动产业链绿色转型,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以创新力量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的绿色动能。
“进”的步伐不断加快
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前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云南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CEP全面生效,打造中老铁路黄金线路,加快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云南沿边开放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12月3日,中老铁路迎来开通两周年。两年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2420万人次,货物运输超过2910万吨,交出了客货两旺的“全优”成绩单。
一年来,云南承建的柬埔寨吴哥国际机场通航运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沪滇·澜湄快线”“澜湄蓉渝欧快线”等国际货运班列创新开行,我省初步形成贯通欧亚、连通两洋的态势。
充分发挥绿色能源、区位、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我省抢抓国家产业转移重大战略机遇,建立健全沪滇、粤滇、闽滇、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机制,有效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高水平举办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共签约项目382个、金额3966亿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与周边国家产业跨境合作、园区跨境联动、上下游跨境衔接,加快能源大通道和信息大通道建设,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分工。
今年1—10月,全省引进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1.5%,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75.1%。
先行先试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我省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形成完整省域的市场准入效能画像,形成了“云南做法”“云南经验”;创新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破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缺渠道问题。目前,平台累计授信突破620亿元,惠及4.5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产业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上,我省持续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1个工作日内,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减至50个工作日内,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实现全国范围147个事项跨省通办,“云南效率”“云南服务”“云南诚信”营商环境品牌逐步打响。截至11月底,全省实有经营主体620万户,增长28.2%,较去年净增129万户。
纵观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发力的重点领域,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号角响亮。
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政企沟通圆桌会议机制、成功举办首届滇商大会、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和鼓励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一年来,云南交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亮眼成绩单:前三季度,全省民营经济同比增长5%,占全省GDP比重达52.9%,再创历史新高,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1%。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在需求侧,我省拿出一系列有力举措,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旅游景区人潮涌动,高铁一票难求。端午、五一、中秋、国庆假期期间,云南人气再度爆棚。全年,共享电单车品牌“松果出行”在云南的骑行量和总里程上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从乡村到城市,从边境到热门目的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织放大,“流动的云南”释放旺盛活力。
在供给侧,我省打出了保畅稳链纾困“组合拳”,大力稳定产业链大循环、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稳存量、扩增量、蓄能量、增变量、提质量,随着经营主体日益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力、迸发新活力。
大盘稳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进”的动能持续涌动,必将为全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汇聚更加强劲的合力。
冬至已过,春归有期。云岭大地上充盈着春日萌新生长的力量,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其时已至。
记者 段毅 胡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