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禾甸镇各族儿女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坚持“基础立镇、产业强镇、文化兴镇、生态优镇、和谐稳镇、创新活镇”的发展思路,以经济跨越发展为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年来,农田水利进一步完善
在禾甸镇下莲村,张丽英夫妻俩正在浇灌秋豌豆,一人布置抽水机,顺水管,一人来回浇水。不到一天,十多亩庄稼就浇灌完了。想到曾经家中三口人要浇上五六天,张丽英不禁感叹:“以前要到一里外的地方去挑水,3个人每天要挑几百担水,天干时甚至都没有水可挑,太苦了。”
十年来,禾甸镇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62亿元,12个行政村均集中供水入户;清水河水库输水管网实现通水,33项灾后薄弱环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成,一大批人畜安全饮水项目投入使用;莲花湖综合治理有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高效节水、土地提质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大幅缓解灌区缺水问题;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有效打通山区、农村居民饮水和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补充了农田水利体系,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以前相当困难,我们用新兴苴水库的水,从那边放到我们这边有效水利用率只有三分之一,费劳力又费钱。”禾甸镇下莲村11组组长李啟骏说:“全县水利建设和去年的土地提质增效改革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用水率,减少了我们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去年泵站建成,把水引到村里的小(二)型水库后,直接放水灌溉,节约了时间和资金。”
十年来,三产联动齐头并进
在祥云县乡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冷库中,两名女工正在按照订单为全国各地的顾客打包着新鲜蔬菜。合作社集蔬菜、水果、坚果、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现已建成特色蔬菜种植基地600亩,水果100亩,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种植高原特色蔬菜和水果1200余亩,每年创收1800多万元。
十年来,禾甸镇以祥云县乡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茨芭现代农业产业园、黄联蔬果深加工基地、万头奶牛养殖场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初具雏形,培育了冬桃、葡萄、石榴、蔬菜、中药材等新兴产业,农业产业进入“生产+加工”发展模式,农业发展向全产业链迈进;新型工业潜力释放,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州集中建园辐射布局禾甸,立足资源、交通和区位优势,禾甸镇不断完善要素保障,坚持精准招商、产业招商,积极引进优质企业落户,鼓励本地企业做优做强,基本形成绿色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发展路径;第三产业活力持续迸发,禾甸镇大营社区和新兴苴村被命名为“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禾甸镇大营社区成功申报为“云南省乡村旅游名村”。近年来,成功申报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水温泉资源开发逐步形成规模。
十年来,群众生活全方位改观
秋日里的文新村,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林立在蓝天白云下,掩映在绿化带之间,星星点点的玛格丽特花点缀在宽阔整洁的道路两边,让来者仿佛置身在极具地方特色的水墨画中央,惬意悠然。
“十年前我们文新村是尘土飞扬、杂乱无章,整个村庄就是三个字‘脏乱差’。”禾甸镇茨坝村委会6组组长李建国曾这样形容文新村。“现在文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宜居乡村。土路变成水泥路,旧房危房变成了小洋楼,我们每家每户住起来相当舒服惬意。海塘、广场、绿化建成,村子像花园一样,让人赏心悦目。”
文新村是禾甸镇三个水库避险解困移民村之一,在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项目中,后坝、文新、中淜投资5300多万元,切实保障移民户住房安全稳固,提高道路硬化率,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村庄更加美丽,乡风更加文明,休闲活动场所更加丰富,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成为禾甸镇民族团结进步的一张新名片。
三个移民村只是禾甸镇群众生活全方位改善的缩影,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禾甸镇累计投资6425万元完成交通条件改善工程,实现了行政村100%通硬化路。实施了11个村委会中心村农网改造、低电压台区改造及线路大修技改等工程,全镇所有自然村均实现了动力电和通信信号、宽带互联网及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整合资金4072万元,通过实施农宅统规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及易地搬迁等项目,各族群众住房条件全面提升。
非凡十年,禾甸镇山乡巨变、山川秀丽,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各项事业建设蹄疾步稳。
云南网通讯员 徐亚园 陈治学 杨舒婕 岳扎卖 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