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超1000亿元 云南99.61万贫困群众实现搬迁脱贫

发布日期:2022-09-06 11:28:23 作者: 来源:云南网
【字体:

9月5日,记者从“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专场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过1000亿元,帮助99.61万贫困群众实现搬迁脱贫,加上同步搬迁群众总规模达到150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十三五”期间,全省共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2832个,其中城镇安置区455个,农村安置点2377个;建成安置住房24.5万套,总建筑面积2100万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6.1平方米。

为确保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要求,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40个、中小学学校179所、卫生室291个、卫生院24个、便民服务站(中心)109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35个、儿童之家431个、文化活动室2567个、室外活动广场2631个,安置点实现了配套基础设施全部达标、公共服务全面覆盖。

历史性解决了近100万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曾经,搬迁群众生活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更深,是经历多轮扶持还未啃下的“硬骨头”,64%的搬迁人口分布在27个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和“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叠加,脱贫难度大。

现在,通过易地搬迁,近100万贫困群众从大山深沟里搬出来,从土坯房、茅草房、危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不仅解决了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也完全脱离了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空间”。搬迁群众各项社会保障“应保尽保”,搬迁群众子女同城市子女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在怒江,通过实施易地搬迁,相当于全州1/5总人口、1/4农村人口、1/3贫困人口搬出大山、迁入城镇,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数较少民族,顺利实现整族脱贫,再次实现千年跨越。

在会泽,2019年以来搬迁群众子女中有500多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1人被清华大学录取,3人被北京大学录取,实现了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易地搬迁让老年人更加幸福,让年轻人更有奔头,生活会更有希望。

我省取得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综合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促进了脱贫地区经济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直接投资570多亿元,加上各级投入的地方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等资金等,总投资超过1千亿元,有力拉动了各地固定资产投资,创造了大量就近就业岗位,增加了贫困群众务工收入。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方面。通过鼓励引导搬迁群众向县城、集镇、产业园区集中安置,集中安置率达到89%,依托城镇进行安置近66.7万人,全省城镇化率因易地搬迁提高1.4%。在一些州(市)、县(市、区)提升的效果更加明显,会泽县、鲁甸县和怒江州的城镇化率因易地搬迁分别提升10.5个、8.2个、14.4个百分点,通过城镇化率提升,促进了当地的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进一步优化了贫困地区城乡空间布局。

实现脱贫与环保“双赢”

全省搬迁生活在生态恶劣、脆弱地区群众34.8万人,减轻了对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压力,阻断“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生态恶性循环。

同时,拆除旧房20.4万套,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复垦复绿2万多亩,有效减缓了350多个国家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迁出点生态压力。5800个地质灾害频发迁出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效修复了迁出地生态环境,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

推动边疆发展 促进民族融合

建设安置点56个,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万人,推动了兴边、固边、睦边、富边。

搬迁群众中涉及到42个少数民族41.7万名贫困群众,占搬迁总量41.9%,搬迁量超过1万人的少数民族有6个,分别为彝族、傈僳族、苗族、哈尼族、白族、拉祜族,通过散搬聚居、集中安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

云南网记者 杨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