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产业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9月5日,记者从“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专场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全力推动脱贫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有特色、帮扶有机制、增收有渠道、发展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帮扶新路子。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930元提高到2021年的14197元,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净收入占了48.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4个百分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脱贫地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最大“源头活水”。

新闻发布会现场
坚持产业优先 构建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
全省坚持把农业产业帮扶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政治任务、底线任务、长期任务来抓,高位强力推动,从产业帮扶角度制定出台了工作指导意见、考核办法、产业帮扶全覆盖、村集体经济全覆盖等系列政策制度;从产业发展角度制定出台了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意见、“一县一业”创建、鼓励龙头企业投资办法、“茶十条”“猪九条”“牛九条”“咖六条”等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坚持产业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加大产业帮扶资金投入,从2021年起,各级财政整合涉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占比从脱贫攻坚期间不低于30%提高到了2021年的58.4%,每年补助支持产业发展资金在100亿元以上,省财政2019年以来每年补助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每县3000万元,连续补助3年;对投资农业产业1亿元以上的企业给予10%的投资奖补。构建起了一套全方位贯通、全要素保障、全产业链支持、全领域覆盖的产业帮扶政策体系,全方位、多层次支持和保障脱贫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
全省各地以脱贫县为单位科学编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禀赋优选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构建农业、林业、工业、文旅、电商多业联动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有针对性地引导政策、项目、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支持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由2012年的不足300万亩增加至2021年的近3000万亩,建成17个冷链设施产业集群、523个农产品产地市场、1888个“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45个脱贫县进入“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创建行列,占比达75%;建设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118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促进脱贫地区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就业。
目前,全省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26个帮扶主导农业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163万户,产业帮扶到户基本实现全覆盖;花卉、茶叶、中药材等10多个帮扶产业的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打响了昭通苹果、怒江草果、会泽石榴、勐海茶叶等一批脱贫地区“云系”农产品品牌,极大地改变了脱贫地区优质农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的状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
坚持联农带农 探索一批持续有效的带贫模式
坚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主体倍增计划,规范提升合作社发展,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由2012年的2543户、15767户增加到2021年的5221户、66394户,成为产业帮扶带动主力军。
坚持开发式帮扶,创新推广农户绑定合作社、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开展促农增收试点,探索建立健全“稳定可控、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全省2.84万个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吸纳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与163万户脱贫户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基本实现每1户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至少有1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同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帮扶动态监测机制,密切关注并及时排查化解风险隐患。
坚持科技兴农 建立一支能进村入户的科技队伍
坚持把科技作为产业帮扶的第一驱动力,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帮扶高质量发展。依托科研、教学、推广等单位人才资源,立足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组建了农业产业专家服务组436个2224名专家,选派产业技术顾问组724名专家,聘用产业发展指导员2.86万人。
今年国家还选派了27个科技特派团535人与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形成结对帮扶,累计开展科技服务达150多万人次,实现了脱贫县专家服务全覆盖、脱贫村农技服务全覆盖,推动全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坚持共同富裕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我省扶持5101个村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项目,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灵活、管理有效、运行稳健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出“异地置业”“抱团取暖”等发展集体经济多种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扎实开展集体经济帮扶救助,确保困难群众及时获得帮扶。
截至目前,全省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95%,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村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的目标,99%的行政村均制定了村集体经济帮扶救助管理办法,21%的行政村开展了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救助工作,共帮扶救助人员2.3万人次,帮扶救助资金达到3325.8万元。
云南网记者 杨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