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

发布日期:2022-06-08 16:01:55 作者: 来源:《求是》杂志
【字体:

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

生态环境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刻阐释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作出全面部署,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倾注巨大心血,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从秦岭深处到祁连山脉,从洱海之畔到三江之源,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讲到哪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新风尚。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各地区各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并平稳运行。截至2020年底,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4%,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千余辆氢能大巴穿梭于赛场,所有场馆100%由清洁能源供电,全部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展示了我国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和坚实步伐。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多措并举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数量逐年递增。图为2022年2月22日,在拉萨市林周县境内拍摄的黑颈鹤。 新华社记者 姜帆/摄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最有力的举措,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顺利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发达国家将我国作为“垃圾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生态环境安全防线持续巩固,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全国运行核设施始终保持良好安全记录,放射源辐射事故发生率保持历史最低水平。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建成首批国家公园。长江干流历史性实现全Ⅱ类水体,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云南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成效。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国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持续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2015年启动试点以来,实现两轮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督察全覆盖,并对6家中央企业和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篇章。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绿色“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开展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21年,COP15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成为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同。

二、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美丽村落”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图为2021年11月24日拍摄的十堰市郧阳岛初冬景色。 人民图片 杨显有/摄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尚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在推动绿色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这既是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又为发展中国家改变传统发展路径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须充分发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2022年3月12日,在北京第五季龙水凤港生态农场,小朋友在公益植树活动上为树苗浇水。 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更加自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大力深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

更加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陆域海域污染协同治理,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更加坚定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紧盯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等高风险领域,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突发事件的环境影响、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更加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挑战日趋复杂,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治理中的合作、竞争和挑战并存。要积极对外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广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主动承担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深入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南南合作以及周边国家合作,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更加努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基础支撑。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适用规则,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严惩重罚。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引导公民践行生态环境责任。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