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贸进出口连续11个月正增长 我国稳外贸政策措施有力有效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向好势头。其中,4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15万亿元,同比增长26.6%,环比增长4.2%,比2019年同期增长25.2%。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从去年6月份起,我国外贸进出口已连续11个月实现正增长,与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前4个月的进出口增速高达21.8%,这说明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稳外贸政策措施有力有效。
外需持续向好支撑出口超预期增长
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4月份我国出口2639.2亿美元,同比增长32.3%,环比增长9.5%,比2019年同期增长36.3%。
中国民生银行宏观研究员伊楠分析称,4月出口之所以好于预期,与外需持续向好有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谈到,我国产业链竞争优势明显,海外产能恢复对我国出口的替代效应影响有限。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和韧劲较强的优势仍在,这些优势包括上下游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拥有比发达经济体成本更低的高端人才以及比发展中经济体更先进的技术等,由此支撑了我国相关出口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此外,基数效应仍有一定影响。唐建伟表示,受疫情影响,去年同期出口为1994.82亿美元,今年4月出口高达2639.2亿美元,呈超预期表现,延续了自去年下半年出口较好的走势。
分国别来看,唐建伟表示,4月我国对美国、东盟、欧盟出口增速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提升,分别为31.2%、42.2%、28.1%。4月美国继续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国,出口额达420.5亿美元;东盟次之,出口额达410.96亿美元;欧盟居第三,出口额达399.2亿美元。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驱动进口维持高增
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4月份我国进口2210.7亿美元,同比增长43.1%,环比下降2.8%,比2019年同期增长22.5%。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4月进口超预期与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有关。伊楠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供需错配引发的通胀预期以及主要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推升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4月CRB现货指数均值518.14,同比涨幅45.95%,再创疫情以来新高。
唐建伟还谈道,4月进口超预期与我国市场需求旺盛有关。4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1%,虽然低于上月0.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其中小型企业表现尤其亮眼,制造业PMI为50.8%,高于前月0.4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连续两个月回升,表明中国经济扩张势头不减,企业补库存动力较强。
此外,伊楠表示,疫苗大规模落地和疫情得到初步控制,海外供给修复进度加快,各国工业景气度上升、国际航运运力改善也是4月进口超预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建伟进一步指出,分国别来看,4月东盟、欧盟和日本为我国前三大进口来源国,进口额分别为313.75亿美元、267.94亿美元和184.57亿美元,进口同比增速分别达40.6%、43.29%和25.5%,保持较高增速。分产品来看,4月进口以集成电路、原油、铁矿砂和农产品为主。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主要进口产品出现“量价齐升”。
进出口仍将保持较高景气水平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出口方面,鉴于去年二季度我国经济率先开始复苏,出口替代效应较强,加上产业链韧劲优势,使得当前出口不断创新高,但随着全球复苏加快,海外产能修复,出口替代效应将呈边际减弱,加之基数效应影响,预计今年二季度及下半年的出口同比呈现边际放缓趋势。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预计,我国出口短期还将维持韧性。尽管有部分地区疫情再起的扰动,但全球经济将继续复苏,外需仍会较快扩张。随着海外生产的恢复,部分订单正从中国回流,但因非发达国家疫苗接种速度整体慢于发达国家,订单从中国流出不会“一蹴而就”,海外对中国制造仍有较大的需求。此外,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复工复产,也会增加对中国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口需求。“预计上半年中国的出口仍有韧性,下半年随着欧美经济复苏渐近高点、非发达国家疫苗接种逐步推进,出口尤其是同比读数回落的压力可能有所体现。”钟正生表示。
进口方面,唐建伟分析称,鉴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延续,“量价齐升”助推进口高增,加之人民币汇率出现小幅升值,更加利好扩大进口,预计进口同比将延续今年上半年趋势,全年将创下历史新高。
伊楠预计,进口增速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主要支撑因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大宗商品价格有望维持较高水平,尽管上升斜率将会趋缓;二是内需加速恢复,二季度GDP环比增速有望加快;三是去年进口增速偏低,基数效应将推动进口增速保持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