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中国资本市场的活跃定一个开启节点,那应该是至今仍回响在历史隧道里“铛”的一声锣响。那一天,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的第一家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并开始交易;那一天,浦江饭店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由上海市老市长汪道涵手书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七个大字高高地悬挂在外滩——日后全球闻名的金融街的北端。从此,我国资本市场仅用30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
石破天惊:敲响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声
在上海市黄浦路15号中国证券博物馆内,有一面十分普通的铜锣,直径50厘米,重9.1千克,包浆厚重、带有铜锈,没有任何纹饰和文字。副馆长金星却把它郑重介绍给记者:这是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12月19日的开市锣,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就是用它敲响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声。
那时候,甭说电脑,电话都“少见得紧”,多数人对证券一无所知。至于这家新成立的证券交易所会给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带来怎样的变化与活力,尉文渊自己也不太清楚。当时的尉文渊35岁,和他年轻的伙伴们接到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任务时,他还只是从电影和电视中看到过经过艺术渲染的国外证券交易所的情景。我国的证券交易所什么样?按照什么模式运行?尉文渊这批“破冰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场地是他穿着皮鞋一步步走出来的,锣是他从十六铺棚户区一个杂货店扛过来的。但在中央决策和上海市委领导的推动下,各个相关部门全力以赴进行配合,整个工程进度日新月异地向前推进。
回忆那段岁月,尉文渊最得意的是前瞻性地采用电子计算机撮合交易体系。彼时,在讨论交易所交易方式时,一些人主张沿用新中国成立前上海股票交易所打手势和口头喊价的模式,认为当时可供交易的股票少,交易员喊价可以让气氛热烈些。不过,尉文渊觉得“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古,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经过数月筹备,开市当天,年轻的尉文渊大步走到交易厅正中,拿起棒槌敲响了第一声开业铜锣。随着锣声响起,按键声、电话铃声在477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内骤然响起,电子交易体系成功运转。交易信息在12.69平方米的电子显示屏上不停闪烁,开创了中国金融科技的先河。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初大胆的选择以及持续升级,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证券市场是怎样的情景。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从单一的间接融资体系走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双轨并驾齐驱的突破性举措,为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崭新的融资机制保障。
打破藩篱:从“没人买”到“买不到”
上交所“姓社”还是“姓资”?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一声锣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缓缓开启,但不理解、反对的声音仍然响亮。上交所的“破冰之旅”藩篱重重,其中最大的难点是思想解放问题。
回眸1990年那个关键时刻,尉文渊首先说道:“上交所成立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证券交易所尚无先例。交易市场的管理比较保守,股票发行渠道不够顺畅,投资者投资意识也不是太强,交投不够活跃。而“姓资”还是“姓社”这样的探讨,也让刚刚打开的大门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为了扩大股票的发行数量,上海开始了股票认购证的发行。但疑惑与顾虑限制了人们的脚步,认购证一时滞销,无人问津。
在尉文渊心里,1992年春季的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太重要、太及时了。对于上交所,对于当时以及未来的中华大地,南方谈话就像是一场甘露、一块基石,促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坚定而快速的成长。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金德环说:“南方谈话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统一了思想,彻底扫除了在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股票市场方面长期困扰人们的理论和意识形态障碍,给处于股份制改革十字路口的广大干部群众极大的勇气,激活了人们被压抑已久的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发展股票市场的巨大热情,由此推动了中国股市的第一轮大牛市,股市开始快速扩张。”
上海的老股民于先生,就是从1992年年末开始炒股的,他回忆那段往事时依旧热血沸腾,“那时候人人都在说股票的事,电子屏上的涨跌曲线就是大伙儿的情绪波动图。几个月前,股票认购证还没人买,几个月后想买都买不到。”
创新跃进:改革中前进,开放中成长
“我们的证券交易所起步晚,却不是简单、低水平的复制。”在这点上,尉文渊与金德环有着同样的共识。我国资本市场白手起家,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从当时还让人觉得有些“异想天开”的电子计算机撮合交易体系,到“沪港通”开通,开启交易所国际合作,31年来,上交所在改革中前进,在开放中成长。31年间,上交所除B股外一共形成了46万亿元的总市值,如加上深圳交易所,两市共形成80万亿元总市值。这些资金大大加速了我国的经济建设速度,使上交所的成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转折点,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产业升级的“领跑者”,与此同时,经济运行“晴雨表”的功能也日益提升。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更是开启了我国资本市场与时俱进的新篇章。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科创企业上市。220天开板、259天首批企业上市的科创板速度,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迅猛与激情,更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在中国证券博物馆的大厅内,人们可以看到科创板的开市锣——高178厘米,宽124.5厘米,锣面直径80厘米,重185公斤。锣面由高锡青铜制成,从上至下依次有“抬头牛”纹饰、上海证券交易所标识以及“科创板”“二〇一九年七月二十二日”字样。
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开市第一声的那面锣,到如今的科创板开市锣,正是这一老一新两面锣,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以及与全球资本市场愈加紧密的联系。上海证券交易所用堪称奇迹的硕果,证明了成立的及时性和必要性,为我国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学术指导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金德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