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1月金融数据回暖 强基建发力、信贷成本下降
在经历10月数据的低迷后,11月金融数据全面回暖——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387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05亿元。
这是央行最近发布的数据所显示。具体来看,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05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1331亿元。另外,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38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8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14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89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 679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64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06亿元,票据融资增加6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74亿元。
中信证券固收研究报告指出,从中长期贷款来看,居民部门购房需求依然稳定;而企业长短期信贷增长较为匹配,二者的增长可能源自基建预期的上行、借贷成本的下降以及地方债发行压力减轻。由于本月新增存贷款总额区别不大,因此地方债务置换可能并非主要影响因素。而短期贷款边际转好主要源于企业端,11月基建预期较强叠加原材料缺货可能引起经济热度增生带动短贷。但是票据融资同比少减,贴现监管力度可能趋严。“11月信贷边际好转,我们认为通胀以及基建预期是主要影响因素。但从长期来看,11月单月贷款增速仍然不高,‘宽信用’挑战仍在。”报告强调。
外部影响也在11月继续改善。在采访中专家认为,当月,稳增长相关政策的继续发力以及监管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均起到积极作用。
11月5日,央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4000亿元,与当日到期量基本持平,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11月15日,定向降准第二次操作实施,释放长期资金约400亿元。当日,央行再次开展MLF操作2000亿元,利率3.25%。这些措施都保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整体充裕合理。
此外,11月19日,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包括工行、农行、建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6家银行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要求金融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逆周期调节,增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等。
事实上,10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信贷均大幅回落,且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小于新增信贷,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弱。具体来看,10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618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1185亿元,较上月的2.27万亿元减少72.7%;新增人民币贷款6613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量较上月的1.76万亿元减少62.4%;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8.4%,与上月持平。不过彼时市场也认为,10月贷款规模通常出现季节性的下降,另外也受到地方政府债券净发行量环比大幅下跌等影响。
当然,央行相关负责人曾多次强调,要观察金融数据的月度变化,但不宜对单月数据过度关注,对于数据的整体判断和把握可以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从这一角度看,1-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43万亿元。可以说,虽然面临各种挑战,但今年以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旧不减。
不过专家提醒,依然要关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需求不足的态势,一定程度上政策还需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精准发力。例如,11月M1较上月反弹0.2个百分点,到达3.5%。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历史地看,M1增速仍在低位徘徊,很大程度反映了货币政策在信用端的发力仍需要加强,企业经营活力需改善。M2增速基本平稳,回落0.2个百分点,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债券发行年末减速,财政年末支出力度不及预期等。总体而言,广义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为明年初政策发力打下了较好流动性基础。(记者 张末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