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如何把握高质量发展成为关注焦点。在11月19日第九届财新峰会视频演讲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回望中国改革40年历程,提高发展质量和推进改革开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也是至今我们仍须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
吴敬琏强调,提高发展质量的核心是增进经济效率,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良好体制,才能增进经济效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会上也表示,高质量发展最本质的要求是效率、公平、可持续。在效率方面,要通过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提高微观效率,依靠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宏观效率;在公平方面,关键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可持续方面,则要确保是生态环境友好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要靠深化改革。“这就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促进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着力构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张军扩说。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拥抱熊彼特式增长。”春华资本集团主席兼创始人胡祖六解释称,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生产率增长,影响生产率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创新和技术进步,也就是要实现以创新为本质的熊彼特式增长。
“创新必须要放松管制、自由竞争,建立一种创新必不可少的自由竞争的制度。”胡祖六表示,在必须依靠创新才能有效、可持续增长的阶段,市场是舞台,企业家是主角,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提供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的职责也很重要。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则从金融业角度阐述提高发展质量和推进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业就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组织制度创新,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要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与世界各国一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金融。”中国银行行长刘连舸认为,高质量金融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补足自身短板,并要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他建议,对内,要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要素市场定价机制,实现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对外,要推进金融机构国际化,积极拓展全球布局,增强服务全球产业链的能力,健全“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体系,加快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人民币业务优势,推动人民币全球循环使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整个资本市场、整个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基础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强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社会信用体系来做保障。他建议,应把建设现代信用体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主要措施包括强化信用理念,重视商业信用在现代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信用建设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在当前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政策由松走向紧,导致出现了很多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分析,这些变化是推动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过程中,政策由松向紧转变引起的一种必然反映。
谈到“经济增长速度”一词,总让人既爱又恨、欲拒还迎。在范恒山看来,经济增长速度不仅是一个指标,还是解决其他经济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高质量和高速度并不对立,在追求高质量发展同时,尽可能把发展速度搞得高一些是可能的。
范恒山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前提下的高增长有三个路径,即优环境、增动能、补短板。优环境即改善营商环境,关键是做到规则透明、政策稳定、方向可预见,让投资者切实感受到有努力就有回报,同时服务部门要真办事、快办事、办事好。增动能即全面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扫除一些不合理的政策障碍,让全体人民直接感知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并调动企业家、科学家、干部等群体的积极性。补短板工作,则包括城乡区域发展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和高质量供给短板、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