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响股改“第一枪”到推出“三大战略” 建行坚守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发布日期:2018-10-18 10:53:06 作者: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字体:

   在银行业改革开放进程中,2005年10月27日无疑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当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代码“0939”登上了香港联合交易所的电子计价牌,建行成为首家驶向国际资本市场的“航母级”国有商业银行。

  “对于一个像建行这样的全国性大型银行,如果不改革、不走出去的话,会损害全国人民的利益。所以,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上市正是转变经营机制、建设现代化商业银行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唯一途径。”当年建行上市的总舵手,时任建行董事长,现任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这样对媒体表示。

  时至今日,上市银行的数量已经突破40家。而作为四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先行者,已经上市近13年的建设银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该行最新公布的2018年中报显示,资产总额达到228051.82亿元,相比2005年年底刚刚上市时的45857.42亿元,增长了近5倍。同时,与上市前的数据相对比,建行各项主要指标均出现了显著提升。

  如此骄人成绩的取得,与建设银行在上市后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建设银行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让这艘“金融航母”不断乘风破浪。而为了推动金融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该行董事长田国立提出了由住房租赁、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组成的“三大战略”。

  先行者树立高标杆

  “按照国际惯例,银行定价参照的是上市股票价格相当于净资产比率多少倍。许多知名银行上市时定的价格都没有超过1.6倍,而建行根据对市场的把握,一开始就定在1.65至1.82倍,然后又提高到1.96倍,超过了亚洲先进银行平均水平,也超过了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的水平。”回忆起当年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建行有关负责人如是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事实证明,建行的价格定得非常恰当和成功,股价在一段时间的平稳运行之后开始上升,成功实现价值约12亿美元的超额配售,总筹资达715.8亿港元。这也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IPO。而建行上市首日成交金额,也在当时创下香港股市有史以来单一新股首日最高成交纪录。”上述负责人继续介绍说。在当时,郭树清和建设银行的整个路演团队,昼夜兼程奔赴全球各大金融城市,为IPO进行路演,共奔赴了超过20个城市,进行了128场推介会,与500多个投资机构进行了沟通。最后,超过80%的机构投资者都下了定单。

  “参与建行的股改上市,是我作为一个投资银行家最有成就感的项目。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这条路走出来了,按建行这个模式来做,后面的国有商业银行就可以实现上市。而且就建行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实力很强的银行。”正如时任摩根斯坦利总经理竺稼所言,建行率先成功在海外上市,被国际金融业界评价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分水岭。

  作为四大行中首家在海外成功上市的银行,建设银行为后来者的国际定价提供了有益参考。该行的定价如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首次“亮剑”,股票的市净率最高时为2.57倍,市盈率为18.9倍,让投资者刮目相看的同时,也把国企上市的价格水平拉了起来,为在国际市场上发债、筹资、融资的后来者,树立了一个高水平的基准和起点。

  “以后,国际投资者再不会不信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了,后面准备上市的银行的管理层也不用再为这个问题担心了,只要集中注意力把银行办的更好,用更好的业绩去吸引投资者就行。”建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难点和焦点。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根基,就是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的组织框架。

  因此,从股份制改造之初,建行就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

  但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如何运作,还需要不断探索。“建行董事会成立伊始,就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充分等问题,董事会无法发挥实质性的决策作用。同时,监事会的监督机制也没有真正形成且管理层的责权不匹配、不统一。”建行有关负责人回忆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落实责任最为关键。首先要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关系理顺。按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形成相互之间的制衡机制。” 郭树清曾如是表示。

  在就任董事长后,郭树清就致力于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转变,逐步理顺了各机构之间的关系。董事会设立了战略发展委员会等5个专门委员会,并赋予相应职能,顺畅了董事、监事了解银行经营运作情况的信息渠道,研究建立了董事会对高管人员和一级分行负责人的问责制度。

  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建设银行未雨绸缪,加快风险体制改革的进程。2006年6月,该行首席风险官走马上任。7月,37名一级分行的风险总监全部到位。随后,二级分行风险主管上岗履职,初步形成了“垂直管理、平行作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到上市10周年时,建设银行已经建立了具备国际化特色的、基于客户数据量化风险的内部评级体系,构建了基本覆盖境内和境外公司类、事业类、金融机构、专业贷款、地方政府等非零售客户的近50个评级模型。

  时至今日,建行“新一代”系统及金融科技能力的提升,更是大大优化了其风控能力。田国立表示,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建行相关部门将尽快按照新的平台模式和技术手段,建立风险管理控制流程。要按照总行确定的“全面管、主动管”的原则,以“钉钉子”的精神,实施全流程主动管控,提升风险识别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做到能“看得见、理得清、控得住”。与上市前3.91%的不良率相比,今年半年报所显示的1.48%的不良率水平,已有很大的提升。

  新时代改革探索动力不减

  “2005年4月5日,台湾客户陈先生到建行某网点办理汇款业务,在网点停留近50分钟,但最终未能如愿办成汇款业务,客户在返回住地后,寄来了投诉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起投诉是由于系统连接短暂出现问题所导致的。”这桩顾客投诉,引起了郭树清的高度重视。

  在股改上市以后,建行经历了由“准行政机构”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从当年开始,建设银行就着手解决业务流程繁琐、网点排队现象严重等问题。“当时的改造涉及到建行200多项产品的梳理与整合,施行多年的制度与流程需要调整和重建,全行IT系统也需要随之进行优化与重置。”建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建设银行“新一代”系统上线后,一线网点服务已从传统的“坐等靠”被动式服务,向“站问迎”式主动营销全面转型,客户体验进一步升级。而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建行的智慧网点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截至2017年年末,建设银行在运行自助柜员机97007台,投入运营自助银行29047家,其中离行自助银行14776 家,离行自助银行与网点之比达1∶1。自助柜员机账务性交易量38.46亿笔,是柜面交易量的7.66倍。今年4月,该行在上海推出了国内的首家“无人银行”,为客户提供全程无需柜员参与业务办理的高度智能化体验。

  如今,建设银行更是扩展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外延,在全行网点启动“劳动者港湾”建设工作,重点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及老弱病残孕、走失儿童、考生等需要特殊关爱的群体以及其他有需求的社会公众提供便民惠民服务。目前,“劳动者港湾”已在全国14413个营业网点完成建设工作并对外挂牌。

  “此举将进一步促进网点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增强网点服务社会能力,打造服务民生的新品牌,为新时代金融普惠大众提供新抓手,为共同建设美好生活探索新模式。”建设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改革开放40年来,是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和企业家,为银行铺垫了发展的基础、成就了如今的基业。饮水思源,我们要心怀感恩和敬畏,始终把大众的切身利益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田国立表示。

  在新时代,为回归到服务社会的本源,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行改革探索动力不减,在积极推进住房租赁的蓝海战略,为“安居”提供建行方案的同时,全面发力普惠金融,为“乐业”添注源头活水,并引领发展金融科技,为“共享”搭建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