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闻中心日前举办中外媒体吹风会,外交部非洲司三位前司长介绍了中国对非政策、中非关系和论坛的有关情况。
中国政府前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外交部非洲司前司长、前驻津巴布韦、南非大使刘贵今谈到:“1999年春天,马达加斯加外长访华的时候,首先向中方提出了(论坛的)有关建议,中方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后来,中非合作论坛应运而生。18年过去了,如果把中非合作论坛比喻成在北京诞生的婴儿,现在已经是18岁的翩翩少年。”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已经形成了部长级会议、高官级会议等对话机制。中非贸易额也从100多亿美元增至1700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增长了100多倍。
外交部非洲司前司长、前驻马里、摩洛哥大使、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程涛说,中国对非投资的一个新趋势是在当地成立合资企业,帮助非洲国家实现从“非洲原料”到“非洲制造”的转变。
非洲有句谚语说,“送朋友一条鱼,不如教会他结网。”中国也有一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程涛表示,中国不仅把“中国制造”送到非洲市场,还帮助非洲搞“非洲制造”,帮助他们把原料变成产品,不仅在非洲市场上销售,还可以出口欧洲和美洲市场。
此外,青年教育和就业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外交部非洲司前司长、前驻马达加斯加、摩洛哥、瑞士大使许镜湖说,非洲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培养,希望他们有学上、接受培训、可以就业,中国也非常重视非洲这方面的需要,这也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一项内容。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后,中方向非洲提供了20万名技术人员、4万个来华培训名额、2000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此外,中方还帮助非洲各国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非洲朋友留学中国后,回国更容易找到工作。”许镜湖说,目前,有3000多家中方企业进驻非洲,这些企业需要留学人才,而非洲留学生回国后也能在中资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断深造。例如,肯尼亚蒙内铁路修建过程中,用工46000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就业人员1万多人,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许镜湖称,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方还会出台一些促进非洲发展的积极举措,其中,人文、青年领域是优先领域。
近年来,中非之间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和活跃。许镜湖表示,这增进了双方人民的友谊和了解,中非合作也将人文交流作为重点。目前,双方达成了200多个人文合作项目。比如,中非文化聚焦、中非文化人士互访、欢乐春节等活动都走进了非洲。许镜湖举例说,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 曾在坦桑尼亚热播,创造了万人空巷的盛况。可见,非洲人民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故事很感兴趣,也说明中非文化是相通的。
许镜湖特别提到,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非推出了人文交流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万村通”项目,即为25个非洲国家通电视。许镜湖介绍,这一项目安装费用比当地价格便宜,只要花费几美元,就能看到多个电视台,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这个项目实际上涉及25个国家的1万多个村子。这1万多个村子通了电视以后,能为这些地区的人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许镜湖说。
刘贵今提到,脱贫是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最大的成就之一。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与非洲国家分享脱贫经验,在当地建设有助脱贫的民生项目,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效果明显。
许镜湖谈到,非洲国家希望学习中国扶贫减贫的经验,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帮助非洲国家实施一些扶贫、减贫的项目,如马拉维的棉花种植项目、莫桑比克的水稻种植项目、坦桑尼亚的玉米项目等。这些项目不仅提供资金、技术,也提供销售渠道,在解决当地民众温饱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民众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