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推进改革开放,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
业内专家认为,行至年中,在贸易摩擦的影响下,面对内外部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政策需要有定力,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继续优化,更需要各方保持信心。总的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政策回旋余地大、市场空间广,只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经济就能够行稳致远。
提高政策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
对于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动向,会议明确,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大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会议也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
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基调仍为稳健。但“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两者之间如何实现平衡?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把好”并不意味着“管住”,也就意味着下一阶段货币供给将继续为流动性合理充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强调“总闸门”,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大放水”,政策方向没有发生转向。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议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了方向性指导。“在有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方面,会议明确指出,‘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而货币政策则‘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意味着,财政政策的重心是结构调整,而货币政策的重心是总量调节,同时还要更加注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他表示。
“下半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但与货币政策总量调控方式不一样的是,财政政策更多地是结构性调整。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要扩大支出规模和提升杠杆率,更多地是通过减税以及在执行层面加快支出节奏来实现,更侧重于结构性调节,确保流动性能够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并起到扶持中小企业和鼓励产业升级的效果。”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
此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关键是加强宏观政策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为我国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创造良好预期。
补足短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扩大内需尤为关键。会议指出,“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对此,唐建伟认为,结合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相关内容,预计下半年主要从两个方面稳基础设施投资,一是加快地方政策专项债券的发行。今年上半年,全国发行地方专项债券只有3673亿元,这意味着,下半年还有近1万亿元左右的专项债券发行,这将为下半年地方基建投资筹集相关资金;二是稳定融资平台贷款来源。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侧重于地方盘活存量资金,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以上表述也表明,政策对基建投资只是防止出现‘烂尾’工程,而非全面刺激。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相比上半年会有所回升。”唐建伟说。
张燕生表示:“补短板要着力在创新、绿色、民生等领域鼓励形成新的投资需求,同时,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推动形成民营、国有、外资共同投资的良好环境。”
去杠杆方向不变要注重把握力度和节奏
此次会议还提出,“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专家认为,这表明去杠杆方向不变,但要注重把握力度和节奏。
“结合前期监管部门下发的资管新规实施意见和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来看,未来监管部门会更加注重政策协调性,在坚持去杠杆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以维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预计下半年,实体经济融资信用环境偏紧的状况会有明显好转。”唐建伟表示。
“在今年二季度之前,去杠杆一直是经济工作的主题词之一。未来,要继续坚持去杠杆的大方向不变,但是要稳定地去杠杆。”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提出的六个“稳”字备受关注,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稳金融的含义很广泛,主要和避免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有关。稳金融又要与稳外贸、稳外资保持平衡关系。这里也包含了稳杠杆的含义。在具体做法上,应协调好政策出台的时机,避免政策效应的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