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7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4万亿元,同比多增305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902亿元。6月末,M2增速比上月末下降0.3个百分点,至8.0%,创下历史新低,也低于市场预期;而狭义货币(M1)抬升0.6个百分点,至6.6%。
信贷增速反弹符合预期 投向结构依旧存在优化空间
6月份新增贷款扩张明显,同比多增3054亿元。分部门来看,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新增约7073亿元,较前几个月明显放量,为年内第二高,显示地产按揭贷款投放有所增加;企业部门贷款新增9819亿元,其中,票据融资的大幅扩张贡献了较多的新增贷款规模。
“表内承接表外融资需求压力较大,M2增速受信用创造收缩拖累。不过,信贷增速反弹符合预期。6月份信贷增加1.84万亿元,增速小幅反弹0.1个百分点,至12.7%,反弹符合预期,规模甚至超过市场预期。这表明之前央行所实施的定向降准等一系列结构性引流政策起到了一定效果。”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半年增加人民币贷款9.03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远高于过去5年同期均值。从结构上看,一方面,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增加1.1万亿元,占比12.18%,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2.5万亿元,占比27.69%,较去年同期回落7.69个百分点,反映房地产调控政策成效显现。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贷款增加5.17万亿元,占比57.26%,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反映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日益增强。”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去杠杆、严监管的大背景下,整体融资环境依然较紧,信用派生能力弱化,新增企业存款与非银存款同比少增。预计年内M2或将继续维持个位数低速增长。”
此外,陈冀认为,信贷投向结构仍存在优化空间。数据显示,6月新增居民贷款达到7004亿元,而企业贷款为9538.81亿元,居民贷款占比依然较高。并且,在7004亿元中,有4634亿元为居民中长期贷款,是上半年第二高单月新增量,甚至超过近两年楼市调控年份的大多数月份的单月新增规模,因此,需要持续关注。
去杠杆效应逐步发挥 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做好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促进金融机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74%,比上月末高0.55个百分点。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滑,主要与各方面加强监管、去杠杆政策效应逐步发挥有关,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上。
“在资金运用方面,前期有较多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在去杠杆过程中,这些行业的不规范融资在减少。在资金来源方面,委托和信托贷款的部分资金来源于理财产品。上半年银行表内资金对表外理财产品投资下降1.76万亿元,其中,6月份下降9156亿元,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资金来源明显收缩。”阮健弘进一步表示。
阮健弘强调,应该看到,6月末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2.7%、8.7%,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下降的影响。此外,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加大,若还原这些因素,实际贷款增长会更多。
对于下一步的货币政策,温彬表示,总的来看,上半年M2和社融数据不及预期,主要与金融严监管下表外融资萎缩、整体融资环境趋紧、信用派生能力较弱有关。然而,新增信贷的屡创新高反映出在融资回归表内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仍然旺盛。预计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稳定;同时,仍有可能进一步采用差别化准备金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阮健弘也表示,未来央行将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加强形势预判和预调微调。预计未来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将保持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