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银行理财产品将转型为净值型 各类银行发展呈现差异化

发布日期:2018-04-16 11:23:49 作者: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字体:

随着监管要求的明确,未来极大可能有9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转型为净值型产品。业内专家表示,产品净值化转型对于银行的主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理财市场的竞争方式,将会从单纯的价格比拼转变为创新能力及主动管理能力的竞争,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均应挖掘自身的禀赋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去年年底,央行发布了横跨各类型金融机构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以往分业监管的资管领域进行了一次重大革新,引导资管业务的发展方向趋于统一。作为资管行业的“老大哥”,银行资管条线需对当前业务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其中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要求更是凸显了监管对当前预期收益模式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审慎态度,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已迫在眉睫。

业内专家表示,产品净值化转型对于银行的主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计在转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家银行由于自身管理能力及优质资产供给的差异,将促使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减弱。

理财市场比拼主动管理能力

从2017年净值型产品的发行情况来看,全国性银行(包含大型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对行业发展方向更为敏锐,基本都对净值化产品进行了提前布局,在18家全国性银行中,有17家已推出净值型产品;相比较而言,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发展方向的不同,推动产品净值化的力度有明显差异。

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有净值型理财产品在售的城市商业银行数量为25家,相对于城商行的总数量占比偏小;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理财业务起步相对偏慢,大多数银行的人才培养较难跟上行业发展步伐,发行净值型产品的银行数量仅为6家。

“随着监管要求的明确,未来极大可能有9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转型为净值型产品。这也迫使银行需要在调整期内解决净值型产品发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系统建设、估值方式等,但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投资者教育。”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

从普益标准对市场的观察及与行业的交流情况来看,银行理财的客户多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且部分客户的风险厌恶程度相对极端,不仅不能承受资金亏损的情况,甚至对于收益波动也不太接受。因此,在净值型产品推出之际,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投资者教育上,引导投资者逐步适应收益趋于变动的净值型产品。同时,银行也需要增强主动管理能力,尽量降低净值的波幅,与基金类产品形成错位的客户定位,避免市场占有率的下滑。

从目前市场表现来看,大多数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对资产进行估值,基本保证了收益的平稳上行表现,但即使是这样,在收益没有明显竞争优势之时,投资者对于这类新兴产品的接受程度仍然较低。

理财专家认为,在刚性兑付被打破、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后,未来理财市场的竞争方式,将会从单纯的价格比拼转变为创新能力及主动管理能力的竞争,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均应挖掘自身的禀赋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银行开拓净值型产品仍面临挑战

基于这样一个必然高速发展但当前“开垦”程度又较低的市场,全国性银行凭借对市场更为深刻的理解,已在产品净值化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段距离,但从市场整体反馈来看,全国性银行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后,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将不仅仅关注产品本身的属性,也会更多地考虑银行的声誉问题。对于频频传出负面新闻的银行,投资者的信任程度可能会迅速降低,购买理财产品的动力也会随即减弱,即使相关负面新闻与银行资管条线并无直接关联。

“因此,对于全国性银行而言,提早实现资管条线子公司化,有利于风险隔离,避免风险事件的连带效应。从市场表现来看,全国性银行凭借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在声誉建设上有明显优势,投资者更信赖规模大、整体发展程度高的银行。但也正是因为全国性银行规模大、覆盖区域广,在整体管理上较难做到面面俱到,部分银行分支行层面的风险事件频发也凸显了该类银行未来的管理难点。”魏骥遥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而对于区域性银行来说,转型的挑战更大。

“相对于全国性银行,大多数区域性银行在从业人员培养上投入不够,尤其是对于一线销售岗位的人员培养不够充分,致使销售人员自身对于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所属银行的战略目标了解得都不够充分。因此,销售岗位的员工对产品及未来市场的变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才能更好地引导投资者进行恰当的投资,从而提升银行声誉,增强客户粘性。”魏骥遥表示。

此外,在净值型产品发行初期,由于整体市场接受程度偏低,转型进度应循序渐进。发行的净值型产品数量不应过多,在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后,打造一款稳定、高收益、封闭式的明星净值型产品有利于加快市场的接受程度。

银行系净值型产品符合低风险投资者需求

对于投资者而言,产品的收益、流动性、风险是否能够匹配自身需求是决定这类产品是否会受到目标客户青睐的重要因素。

从收益角度来看,净值型产品可能会将部分风险让渡给投资者,促使此类产品的投资空间更大,整体平均收益表现或将呈现多样化。“整体而言,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理财投资风险将逐步转移至投资者身上,银行投资的空间将更大,产品收益或将有所提升。”魏骥遥认为。

从流动性角度来看,净值型产品仍然分为封闭式及开放式两种类型,投资者可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产品。

从风险角度来看,净值型产品的风险变化主要体现在其估值方式上。“由于目前监管层对于资管新规中‘公允价值原则’的补充定义仍未出台,因此,摊余成本法仍然是主流的估值方法。基于此方法估值的净值型产品,其净值波动幅度较小,整体收益较为稳定。不过,从监管层打破刚性兑付的决心来看,很可能会限制银行通过摊余成本法达成产品保本保收益的可能。因此,可以预计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模式仍将以稳健为主,整体收益波动不会过大。”魏骥遥如是说。

从以上三个方向来看,理财专家认为,银行系净值型产品仍将保留银行类理财产品风险偏低、收益相对稳定、流动性选择多样化的特点,足够满足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