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政策、顶层设计方案日趋完善,其改革实践日益深化、成效日渐显著。从前不久各地召开的两会到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不少地方的以及全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十分关注今年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热点话题。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协调和推进各项改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充足的事实表明,这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数据表明,去年“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较好。在去产能方面,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钢铁去产能5000万吨左右、煤炭去产能1.5亿吨以上以及煤电5000万千瓦去产能任务均顺利完成;在去杠杆方面,从微观杠杆率看,2017年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在去库存方面,2017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6年末减少了1.1亿平方米,比2015年末减少了1.3亿平方米,粮食去库存也取得明显进展;在降成本方面,2016年各种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元,2017年继续减少了1万亿元,2017年1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28元;在补短板方面,农业投资、水利管理方面的投资均达到16.4%的增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增长达到23.9%,有力弥补了长期以来的欠账问题。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我国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正在优化、质量与效率提升的良好趋势。从阶段性变化来看,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6.9%,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新时代我们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协调和推进各项改革。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此次会议还提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八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一定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从几个层面或角度来看。从微观层面看,就是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中观层面看,就是要提升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质量;从宏观层面看,就是要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通常也可用全要素生产率去衡量;从投入产出关系来看,就是要形成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的发展模式。相应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微观层面看,就是要加快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百年品牌,促使产品和服务质量稳定提高,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从中观层面看,就是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持续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看,就是要通过财税、金融、价格、资源等关键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各项改革发展,最后形成宏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并达到经济学意义上的以最少投入实现最多产出、效益最好的“最优发展模式”。
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需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工夫。通过2016年和2017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供给体系的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所增强,但是经济中的问题特别是供给体系的问题和矛盾还明显存在,并以新形式演变。因此,对于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破”、“立”、“降”的政策导向。“破”,就是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立”,就是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降”,就是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通过这三方面的改革创新,最后达到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几十项甚至上百项经济改革的“纲”。我们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协调和推进各项改革,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