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 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发布日期:2018-08-08 15:59:53 作者: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字体:

  8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18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和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呈现“双顺差”,储备资产有所增加。其中,经常账户顺差58亿美元,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顺差182亿美元。二季度跨境资本延续2017年一季度以来净流入趋势,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近几年我国经常账户收支已经进入平衡区间,小幅顺差或者小幅逆差都属于基本平衡。

  当前,在国内经济下行、外部存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震荡加剧,引发了市场对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关注。8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18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和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含二季度净误差与遗漏,下同)呈现“双顺差”,储备资产有所增加。其中,经常账户顺差58亿美元,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顺差182亿美元。2018年二季度跨境资本延续2017年一季度以来净流入趋势,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二季度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改善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初步数据,今年二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和服务贸易由上季度逆差218亿美元转为顺差30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合计顺差87亿美元,同比减少近90%。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加之我国主动扩大进口,我国货物顺差可能继续收窄,但仍将维持一定顺差规模。决定净出口的储蓄投资关系是一个慢变量。上次我国年度经常项目逆差出现在1993年,当时国内经济过热,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当前,国内投资、消费需求温和增长,这将抑制进口的增长空间。今年二季度,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顺差同比下降21%,一季度下降37%,上半年顺差累计减少27%。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门类齐全、技术工人数量庞大,在货物贸易方面仍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管涛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际收支口径货物顺差1566亿美元,同比减少578亿美元;服务逆差1473亿美元,同比增加113亿美元。

  “货物顺差减少主要是因为进口增幅高于出口,上半年进口同比增加2404亿美元,大于出口增加2247亿美元的规模,部分体现了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服务逆差扩大主要是因为旅行、运输和知识产权使用费等主要项目逆差增加较多:上半年运输逆差增加60亿美元,贡献了53%;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增加43亿美元,贡献了37%;旅行逆差增加38亿美元,贡献了服务逆差增幅的34%;三者逆差合计增加140亿美元,相当于同期服务贸易逆差增幅的124%。”管涛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常项目上半年为少量逆差283亿美元,但业内专家表示仍属于基本平衡的范畴。

  国家外汇局新闻发言人指出:“近几年我国经常账户收支已经进入平衡区间,小幅顺差或者小幅逆差都属于基本平衡。旅行、运输和知识产权费仍是主要的逆差项目。”

  管涛表示:“理论上讲,经常项目差额与GDP之比是评估一国对外经济平衡(即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的重要指标。对外经济平衡并不意味着经常项目收支为零。经常项目不论顺差还是逆差,其差额与GDP之比都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上半年,我国经常项目逆差与GDP之比为-0.4%,远低于±4%以内的国际警戒标准。”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保持较高规模

  “今年全年经常项目收支或将呈现略有盈余、国际收支自主平衡状态。而要弥补经常项目可能出现的逆差以及对冲境内资产重新配置需求产生的资本外流,吸引外资流入是重要的政策选项。”管涛称。

  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继续呈现顺差182亿美元。具体来看,二季度,直接投资净流入299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287亿美元;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586亿美元,仍保持较高规模。

  “境外投资者仍认可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今年以来,我国积极推出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系列改革措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自贸区等贸易投融资政策均提升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便利性。”某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表示。

  此外,管涛表示,人民币汇率走低并不意味着资本外流。二季度,在中美经济和货币政策取向分化、美元指数走强、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累计下跌5%,但银行即远期结售汇(含期权)反由上季度逆差127亿美元转为顺差543亿美元,央行为外汇占款新增242亿元,环比多增48%。可见,二季度人民币汇率下跌并非是外汇供求状况决定的,而是内外部冲击下市场情绪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