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同比增加37万人,创历史新高。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过1300万人。
一般而言,经济上升期,就业形势好,容易理解。但在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城镇新增就业却能连续保持在历史高位,原因何在?
就业是一种派生需求,扩大就业的基础,首先在于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前些年,当经济增速甫一出现放缓趋势,就有不少人担心是否会影响到就业。事实证明,此类担心没有发生。虽然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但单位GDP增长所创造的新就业岗位与过去相比却不可同日而语。“十二五”期间,我国GDP每增长1个点,平均拉动就业170万人。按目前的弹性系数,GDP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190万人到200万人的就业。尤其是2017年,我国全年经济增长6.9%,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没有变,经济发展仍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为就业长期稳定提供了支撑。
就业向好,不仅体现在就业人数增长,还体现在结构优化。近年来,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越来越强,就业结构也从原来第一产业占多数的“金字塔型”,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倒金字塔型”转变。2012年到2016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36.1%升至43.5%,成为就业的绝对主力。如果再把视野放宽到2006年至2016年的10年间,三产就业人员已增加近1亿人的容量。这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促产业升级的结果,也显示了我国就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具有持续性的发展趋势。
从企业结构看,随着“放管服”等举措释放改革红利,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就业岗位。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兴起,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不断显现。自2013年以来,高校毕业生连续4年实现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特别是新经济形态的不断涌现,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当下,新业态、新动能已成为新增就业的最大容纳器。
就业能够持续向好,还离不开各项就业政策的持续落实。这些年来,能够感受到的是,越是经济形势比较紧张的时候,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就越大、频次越密集。比如,当2016年去产能成为当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时,很多人关心的是去产能会不会引发下岗失业潮。事实证明,针对可能引发的区域性、结构性的失业风险,国家连续打出就业创业“组合拳”,力保就业局势稳定。纵观我国实施的积极就业政策,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关注点,其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升级。从早期关注下岗失业人员,到逐步涵盖所有就业群体,从围绕稳定就业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再到把鼓励创业与促进就业更有效结合……就业政策逐步完善,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就业渠道持续拓宽,为各类就业群体提供了更多选择。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迎来历史新高并非偶然,这是“稳增长”与“保就业”相辅相成、改革红利与政策保障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将处在就业需求的高峰期和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凸显期,随着人们就业预期水涨船高,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持续加大促进就业工作力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劳动有岗位、收入有来源”的需求。 (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