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高质量高效率将成经济发展主旋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报告还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呢?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下一阶段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上,与会专家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表了各自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赋予了现代化经济体系一个完整的框架,特别是第一次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写入党的文件,强调效率的提升和效率的改善,这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动力。
“党的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将呈现出五大趋势性变化。”王一鸣表示,一是中国经济今后还会延续新常态以来增速向中高速收敛的态势,提高质量和效率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二是传统产业正逐步达到或已经达到峰值,新兴产业会进入新的扩张周期;三是城镇化还会深度展开,更多的省份会进入中高速收入增长阶段;四是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会逐步达到峰值,原来能源的消耗和排放与GDP增长是挂钩的,未来会逐步呈现较弱的脱钩态势;五是未来中国经济占全球的份额还会明显提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未来中国改革的重要议题将包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等多个方面。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定了今后发力方向的改变:“新常态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重大结构失衡导致的循环不畅,而不是总量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在此背景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着力点放在结构上而非规模上,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而不是基于总量考虑的方式。”
高培勇建议,以比对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高培勇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之下而作出的部署,特别需要注意以往的历史教训和经验,“切忌将现代化经济体系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更要防止‘新瓶装旧酒’。”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进一步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洪银兴说:“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并不是说出去买酒店、买俱乐部,主要应该是价值链走出去。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一条以高端技术为主导,另一条以转移加工组装环节为主导;前一条价值链布局以科技优势为导向,后一条价值链布局以禀赋的比较优势为导向。”
洪银兴强调,依靠创新驱动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时代的需要。中国企业不应再固守过去那种以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格局,而是要谋求在一些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附加价值和竞争优势中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瑞龙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面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因为这是解决发展不充分的关键条件。推进市场化改革,必须要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权力边界,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优化产业政策,完善宏观调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