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时代 保险业开启新征程

发布日期:2017-10-25 14:50:54 作者: 付秋实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字体: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郑重宣示。

面对新时代,诸多保险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这既给予了保险业更大的发展机遇,更赋予了保险业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接下来,保险业要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改善民生保障、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为目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贡献。

监管篇 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金融业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要着力防范系统性风险,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为中国平安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和重要的方向。

珠江人寿总裁胡国萍亦表示,金融业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同时,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中国保险业要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不断完善全社会的保险保障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止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只看似行走缓慢的“灰犀牛”,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更容易对经济体发动“突袭”,并在金融机构和行业之间横向传染和蔓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不久前在深圳强调:“金融业如果守不住风险底线,一切都是白搭,这在国内外是有深刻教训的,AIG、雷曼兄弟等就是典型。这几年,少数人身保险公司出现的治理失效、虚假资本、违规运用资金等问题,就与漠视风险直接相关。”今年4月份以来,保监会围绕防范在流动性风险、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战略风险、新业务风险、外部传递性风险、群体性事件风险、底数不清风险、资本不实风险、声誉风险方面这九个重点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行业风险防范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风险状况总体稳定。截至二季度末,全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0%,均显著高于100%和50%的偿付能力达标线;部分结构好、转型早、转型快的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和资本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带动了行业偿付能力提升。二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上升的公司达到66家,上升数量为2016年以来最多;寿险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6%,是自2016年偿二代正式实施后首次上升。

不过,此前监管层也透露,尽管目前行业整体风险可控,但从客观来讲,仍有一些局部风险。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仍将是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扶贫篇 脱贫攻坚要沉下身子弯下腰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城拔寨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助推脱贫攻坚,保险业大有可为,也确实有所作为。从保险自身特性而言,具有放大效应,通过市场化机制,放大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益;具有普惠

功能,通过大数法则覆盖所有贫困人口;具有精准特点,对因灾因病等不同原因致贫返贫的贫困人群开发有针对性的扶贫保险产品。

正因为这些与生俱来的特性,保险业在助推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初步建立起三套功能作用协同配合的保险扶贫体系:一是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核心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防止贫困农户因病因灾返贫致贫。二是以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业保险保单质押为核心的保险扶贫增信体系,低成本盘活农户资产,推动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投放,推动产业脱贫政策落地。三是以保险资金支农融资和直接投资为核心的保险扶贫投资体系,引导保险资金流向贫困地区。

但是,面对深度贫困地区这块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保险业仅凭“与生俱来”,恐怕难以完成任务。另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全行业在助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有些公司仍旧对这一重大任务重视不够;有些公司扶贫方式单一,走形式、走过场,以走访慰问代替帮扶;有的公司面对帮扶深度贫困地区没有准备、没有措施……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在当前阶段,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必须要沉下身子弯下腰,走入深度贫困地区,把握深度贫困的原因,对症下药。

在8月底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要求全行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进一步压实攻坚责任,夯实脱贫基础。各单位一把手是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应全力以赴、亲力亲为,建立精准化、常态化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加大投入力度。要在已有的普惠政策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的保险特惠支持政策。要进一步挖掘正面典型,集中予以宣传,扩大示范带动面。要进一步强化问责,开展督查巡查,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这“六要”正是针对保险业在脱贫攻坚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提出的要求。

医养篇 补齐“健康中国”战略短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一医一养,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3亿,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在北京,每天进入80岁的老人超100人;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突破300万人,相当于意大利罗马一个城市的人口。与迅速增加的老龄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机构严重不足、养老床位日益紧张。“我2007年就在公办养老院排队,当时前面排了1万多人。听说要排几十年,我孙子开玩笑说也要来排队。”入住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恭和苑老年社区的赵念增老人,幽默地道出了养老“一床难求”的尴尬。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国养老机构各类床位为695.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50张至70张床位数相比,缺口巨大。

事实上,“健康中国”战略中的诸多待补的短板正是保险业发展的巨大引擎,保险业也正在积极探索。比如,参与投资、参股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社会办医。阳光人寿投资建设阳光融和医院、泰康人寿收购南京仙林鼓楼医院等,缓解了卫生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形成合理的多元办医格局和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又如,投资养老社区。截至2017年6月末,已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8家机构投资29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海南等东部沿海的18个省区,占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金额678.2亿元,床位数超过4万个。

而从部分养老社区项目的运营情况来看,保险业目前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年8月,位于北京昌平新城的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二期开业,在开业当日二期就已超额完成预定,而这一社区开业不过两年时间。

作为老龄事业的重要支柱,保险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治理篇 在根子上发力提升行业形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014年,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要将保险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这一定位,为保险业参与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保险业已经成为一方平安的“稳定器”。以上海为例,保险业服务城市建筑质量安全防护,累计为上海400多万平方米建筑工程提供风险保障过百亿元,涵盖自施工设计至竣工验收全过程工程质量风险,开创国内民用住宅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先河;服务社会综合安全保障,累计为上海18个区县650万户居民提供风险保障776亿元;服务道路交通综合治理,推出保通卡服务老人出行,满足老年人交通意外保险及出行服务双重需求,累计承保近两万名老人;服务上海城市交通管理,累计处理交通事故4万余起,累计减少出警3万人次,免去群众等待交警时间合计5200小时以上;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在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危险化学品和食品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上海城市安全管理“防护网”。

尽管保险业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尝试,但我国保险业一直面临社会“不了解”和“不理解”两大困扰。许多政府领导和企业管理者对保险的作用不了解,特别是将保险“嵌入”治理体系能够起到的作用认识不足。究其原因,根子还是在行业,特别是发展模式和服务水平。因此,积极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保险业仍需在产品和服务上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