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宏观审慎”调控框架日渐清晰

发布日期:2017-10-19 11:06:09 作者:周琰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10月18日在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表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对此,业内专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日渐清晰。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影子银行体系扩张往往快于传统信贷增长,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其顺周期加杠杆、跨市场传播风险、羊群效应等现象也较为突出,将更广泛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大势所趋。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金融创新加快和金融混业经营加速,金融机构、市场、产品之间容易发生风险的交叉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宏观审慎管理,强调央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相应监管部门负责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人民银行在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同时,还要承担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责,以确保宏观经济金融稳定运行。”

“宏观审慎管理是从宏观角度,以降低金融体系整体风险度为目标所进行的金融监管活动。由于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有传递及放大的可能,且不同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拥有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尽相同,所以,宏观审慎不是微观审慎的简单加总,而需要由专门部门站在宏观金融大局的高度来牵头进行。在我国,人民银行是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由央行来统管宏观审慎管理也是国际通行惯例。”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称。

不过,温彬指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形成之前,全球央行无论是实行单目标制还是双目标制,抑或多目标制,都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来完成宏观调控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会上表示,货币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并非毫无作用。理论上说,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调节总需求,不是结构性政策,但货币当局也可以创造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进入一些战略性和薄弱性产业。此前,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17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的演讲中提出,央行在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寻求两者间的协调配合。运用审慎政策工具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整体上维护金融稳定。

目前,人民银行对宏观审慎管理已从之前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升级到宏观审慎评估(MPA),通过指标量化以及对广义信贷、同业负债等口径调整,MPA考核日臻成熟。“随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不断健全和完善,不仅有利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温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