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称,一季度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实现良好开局。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向好有周期性等因素,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面临不少挑战。
本次会议提出了“三个确保”,即“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深化,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人士指出,这代表了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三大取向。促改革和防风险工作将继续推进,金融监管趋严是大势所趋,而且这已经体现在监管层的监管措施上。
经济进入新周期尚需更多调整
“单看数字本身,确实各方面都好于之前的预期。GDP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3月份达到7.6%,比以前好得多,相对应的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也表现很好。”在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作出如上表述。牛犁同时提出,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9.2%,较去年同期10.7%的增速下降了1.5个百分点;PPI连续维持扩张的原因,一是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二是受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这四个行业的影响。
“企业利润增长比较快的主要集中于这几个原材料行业,原因是采购原材料价格比较低,同时去年以来大宗商品反弹幅度比较大,价格上升,这对于企业利润增长比较有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表示,目前价格上涨的过程已经基本停止,企业效益状况的改善力度可能减弱,估计下一步的投资也会受到影响。
张永军认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的因素中,短期因素居多。以出口为例,一季度我国出口额增长18.7%,扭转了此前的负增长态势。张永军认为,出口改善实际上与国外经济状况发生实质性改善有关,但同时也包含了一些短期因素,如英国“脱欧”导致商业机构在欧洲大陆的新投资布局和特朗普新政鼓励制造业回流美国带来的新厂房和设备投资。
在一季度GDP实现6.9%的增长中,消费的贡献率达77%。“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闫衍表示,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来自房地产投资增长对消费的拉动。如果未来房地产投资速度下降,对GDP的拉动作用会减弱,因此,从消费的角度来看,还会承担持续性方面的压力。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周期的过渡期,当前经济增长弹性的变化对未来新周期的开启会有一些正面促进作用。但对于是否已经过渡到了新周期还需谨慎判断。”闫衍表示,从短期来看,未来的增长趋势可能是前高后稳。要使经济真正进入新周期还需要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因此,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会议同时提出“加快形成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防控金融风险 监管协调升级
此次政治局会议两度提及金融风险问题,称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这已经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政治局第三次对金融风险问题明确表态。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会议着重强调“加强监管协调”,并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惩处违规违法行为工作力度。
2017年以来,央行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公开市场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政策利率连续上行,向市场传递了流动性不放松的信号。再叠加今年一季度MPA考核首次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倒逼银行控制表外资产增速、降低对同业负债的依存度。
在货币政策调控货币量价的基础上,配合宏观审慎政策,这一组合被称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框架。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末,M2同比增长10.6%,增速较去年同期的13.4%明显回落。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M2增速回落的原因之一是MPA以及监管抑制空转套利致使商业银行表内资金对资管产品的投资规模收缩。
事实上,主动的防风险行动已经在金融各个领域全方位展开。3月底以来,银监会方面大密度、大力度推出银行业监管新规,着力治理金融乱象、弥补监管短板、严防套利行为。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近期发布的多个文件均对表外业务着墨较多。表内业务腾挪到表外,是银行以往进行“监管套利”、“风险套利”的主要途径。表外业务监管加码,同业、理财、托管业务等成监管重点。
近期,证监会发布期货公司风险管理新规,并就公募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征求意见。保监会也印发通知,要求严格监管保险业少数公司发展模式激进、治理结构不完善、偿付能力下降和盲目跨领域并购等“乱象”。此外,央行也正牵头“三会”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制定统一的资管产品标准规制。
来自建行的分析人士表示,预计“一行三会”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会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推进监管政策会更注意节奏和协同效应,给市场机构一定的消化、过渡和整改时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对理财、资管业务的进一步监管,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监管部门会充分考虑相关政策对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