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6年是理财市场监管年,那么2017年对于理财业务转型将是重要的一年,各家银行压力与动力并存。一方面,受打破刚兑的要求,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另一方面,净值型产品相对复杂的设计,使得投资者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2017年预期收益型产品仍会是市场主流。
净值型产品前景广阔
据普益标准日前发布的《2016年银行理财市场年度大盘点》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有459家商业银行发行123758款人民币预期收益型产品,市场占比达98.48%,和2015年同期比较,发行银行数量增加104家,产品发行量增加32971款,继续创下新高,增幅达36.32%。城市商业银行产品发行量仍然最大,全年发行42526款人民币预期收益型产品,占比35%;股份制商业银行位列第二,发行量为31621款,占比26%;农村商业银行发行30179款,占比25%;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产品发行量最少,占比14%。
回首过去十年,中国的银行理财是以产品为中心、以“资金池—资产池”等形式运作,商业银行会按照约定的预期收益率刚性兑付。作为理财行业的潜规则,这种刚性兑付在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文件中并不会写明。但不管产品运作情况如何,在到期不能兑付的情况下,发行机构也会采取其他措施来保证本金和利息的兑付。
在不断增长的发行量背后,银行这种做法实际会在内部造成风险积累。对此,普益标准指出,投资者对预期收益型产品兑付模式的认知已根深蒂固,使其打破刚兑的成本过高,净值型产品将成为打破刚兑的新希望。
普益标准认为,2017年净值型产品发展前景广阔。从经济运行来看,2017年实体经济暂时还将延续较低的融资需求,资产收益的下行,会倒逼产品收益率下滑,净值型产品对于理财产品收益过低的局面能有所缓解。
目前,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仍是净值型产品的主要发行机构。2016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达312款,占比43%,几乎占据净值型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发行数量较多的有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渤海银行等。其次是城商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达237款,占比33%。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净值型产品数量相对较少,发行114款面向个人的净值型产品。农村金融机构发行数量最少,共发行66款,占比9%。
短期发展存在问题
记者了解到,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有投资期限,在产品没到期时,资金是无法赎回的。而作为银行理财产品中的新宠,净值型理财产品每周或每月都有开放期,投资者可以任意进行资金的赎回操作,其资金流动性通常高于普通银行理财产品。此外,净值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银行也不承诺收益,其实际收益取决于投资者购入和卖出时净值的差值,而银行会定期将净值差值向社会公布。虽然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风险较高,但在市场行情较好时,收益比普通理财产品要高。
事实上,早在2014年底监管层出台《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推动银行理财产品逐步向净值型产品转型,就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理财业务的刚性兑付问题。2016年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意见征求稿)》要求预期收益类产品计提50%风险准备金,而净值型产品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仅为10%,也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引导思想。业内人士表示,近期银监会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大,监管层希望未来成为理财产品的主流趋势,银行也逐渐在朝这个目标转型,加速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打破速度。
不过,在银行理财收益水平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中,净值型理财产品难免会受波及,而净值型理财产品自身在短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首先,净值型理财产品自身的信息披露标准不一,各家银行各自为政。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披露较好,不仅披露理财产品说明书,也会定期披露净值型产品的净值或收益率情况,部分银行还会定期披露产品的运营报告,但也有部分银行在信披方面表现较差,在其官网难以找到产品说明书、净值等信息。”
魏骥遥还指出,银行收取的高额管理费也引起投资者格外关注,其实对投资者而言,其缴纳的管理费用是银行出售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全部收益,高于传统理财产品的管理费用是银行在让渡传统理财产品息差的一种外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