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the Keynesian’s Monetary Policy)

发布日期:2017-09-30 17:00:51 作者: 来源:云南省金融网
【字体: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the Keynesian’s Monetary Policy)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经济政策,它是需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是利率,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利率,利率又影响总需求与国民收入。货币政策的这种机制是以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与债券这两种形式的假设为前提的。在这一假设之下,债券是货币的唯一替代物,人们在保存财富时只能在货币与债券之间作出选择。持有货币无风险,但也没有收益;持有债券有收益,但也有风险。人们在保存财富时总要使货币与债券之间保持一定比例。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增加,原有的货币与债券的比例就被破坏。为了恢复原有的比例,人们就要以货币购买债券,从而债券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如果货币供给量减少,人们就要抛出债券以换取货币,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债券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下式:

债券价格=债券收益/利率

这就是说,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成正比,与利率成反比。因此,货币供给量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的变动又会影响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即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增加;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减少。因此,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货币政策的机制是:

货币供应量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

货币政策的工具,即中央银行控制与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准备率政策,即中央银行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此外还有:道义上的劝告,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指导;垫头规定,即中央银行调整购买有价证券的保证金比例;利率上限,又称第Q条规定,即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上限;以及中央银行调整分期付款与抵押贷款的条件。

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贴现率和准备率,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准备率,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各国在不同的时期对货币政策有不同的侧重。以美国为例,50年代侧重于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稳定物价。60年代之后则偏重于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70年代初滞胀的出现使这种货币政策受到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的批评。70年代后期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则主要采用了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