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2016-09-13 08:45:30
作者: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打印
又一项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政策即将出台。9月9日,中国证监会就《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旨在从多个方面保护投资者,构筑和加强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健全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可以较好地平衡市场日趋复杂、多样性发展与中小投资者较多这一“矛盾”。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健全与严格落实十分必要,既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又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一举两得。 突出保护普通投资者合法权益 本质上讲,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就是投资者保护制度。从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等国际组织的定义来看,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指金融中介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应该与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目标、风险承受水平、投资知识和经验等相匹配,通常概括为“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投资者”。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属于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由于证券期货交易具有特殊性,产品业务的专业性强、法律关系复杂,各种产品的功能、特点、复杂程度和风险收益特征也是千差万别,而广大投资者在专业水平、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收益偏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投资者”,以保证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投资者的专业化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相匹配。 一位国内大型证券公司的首席风险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全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可以较好地平衡市场日趋复杂、多样性发展与中小投资者较多这一“矛盾”。市场经营机构可以较好地帮助客户了解自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专业知识、投资经验等因素去选择适合自身的产品。证券公司也是如此,可以根据投资者自身情况推荐适当的产品给客户,切实做到“卖者有责”。 “此外,适当性管理机制可以解决买卖信息不对称这一矛盾。”上述首席风险官进一步表示,不同于一般实体商品的买卖,“看不见、摸不着”是金融产品的一个特征,因此,经营机构作为金融产品的创设者,让投资者了解产品,尽到风险揭示义务,帮助客户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事实上,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构筑的是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的第一道防线。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健全并有效落实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就不会有成熟的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也不会有稳定健康的资本市场。 沪上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可以让投资者充分理解所购产品的风险情况,在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买到合适的产品。只有这样做,投资者才不会被误导,不会去购买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才能够较好地参与市场投资。“总的来说,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健全与严格十分有必要,既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又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一举两得。”上述基金公司高管称。 突出强调经营机构的适当性义务 经营机构与投资者同为资本市场参与者,但两者的角色定位迥然不同。现实状况是,经营机构通过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获取收益,具有天然的开发更多客户、销售更多产品的冲动;投资者则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相对弱势地位,在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产品结构日趋复杂、交叉销售日益频繁的当今市场,两者的这种差别往往更加明显。 我国资本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更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引导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境外成熟市场均高度重视适当性管理,建立了全面有效的制度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要求经营机构在向投资者销售产品时遵循一系列适当性行为准则,制定适当性管理的内部制度和程序,确保履行适当性义务。例如,美国2010年7月发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案》进一步提高了经营机构的适当性义务要求。 就我国资本市场而言,2009年以来,证监会陆续在创业板、金融期货、融资融券、股转系统、私募投资基金等市场以及产品或业务中建立了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制度比较零散且相互独立,未覆盖部分高风险产品,而且提出的要求侧重设置准入门槛,对经营机构的义务规定得不够系统和明确。去年股市异常波动中就暴露出分级基金等部分产品的适当性安排不完善、一些机构对适当性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等问题,造成部分实际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参与了较高风险的业务,遭受了损失。 因此,在总结各市场、产品、服务的适当性要求的基础上,《办法》明确了投资者分类、产品分级、适当性匹配等各环节的标准或底线,具体产品或服务的适当性规定应以此为依据。《办法》的核心就是要求经营机构对投资者进行科学分类,把“了解客户”、“了解产品”、“客户与产品匹配”、“风险揭示”作为基本的经营原则,不了解客户就卖产品,不把风险讲清楚就卖产品,既背离基本道义,也违反了法律义务,将从自律、监管等各个层面给予相应的处罚。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旨在平衡经营机构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诉求、约束经营机构短期利益冲动、增强经营机构长期竞争力,同时也是提升投资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一剂良方。 “尽管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如严格执行标准,会增加经营机构的管理成本等,但成熟的券商机构要权衡好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基于长远利益、机构声誉形象等方面的考虑,机构提高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严格程度势在必行。”上述基金公司高管表示。